课本里的“司母戊方鼎”,应该是“后母戊鼎”?10月5日,93岁文物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在做客央视《吾家吾国》栏目时解释,后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曾用名“司母戊方鼎”。孙机说,“后母戊”刻于鼎内壁,“后”字是反着写的,看起来可以念成“司”,实际只能当“后”讲。有人可能觉得为了区区一字“大兴土木”改名不值得,但孙老看来,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
中国的青铜器举世闻名,历史悠久,像三星堆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等等。但是,在众多的青铜器中,有一件被推为镇国之宝,它就是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几千年的流转中,“一言九鼎”中的鼎失去了它的功用,剩下“显赫”“权威”等词义停留在纸面。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
然而,它在我们以前的历史课本中一直被叫做“司母戊鼎”。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据说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历史学家、古文学家郭沫若,称其为司母戊鼎,这种说法于省吾、胡厚宣等古文字大家也表示认同。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还被写进了历史课本。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商后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司”字应作“后”字解读。
商后母戊鼎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商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
2011年3月底,商后母戊鼎的标牌和解说词进行修改,被叫了大半个世纪的“司母戊鼎”的鼎改名。2011年,央视主播新闻播报时使用“后母戊鼎”还曾引发质疑,央视主播犯了低级错误,读错了?
学术之争持续多年,音调未停。孙机在《吾家吾国》中受访表示,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边,说“司”就是个普通职工,你如果是一个普通职工,能够做这么大的祭祀的鼎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这个后,因为后是有地位的,这个鼎才符合这个身份。”他说,“我们就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那我们觉得研究这个文物就没有白费劲,就是这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发起讨论
已有1位网友通过“发起讨论”解决了自己对品牌的疑问~温馨提示:网页信息所涉及到的所有物料(包含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人物肖像、舞蹈动作、字体、美术等)皆不作为商业用途使用,平台仅提供浏览观赏并保持“技术中立”,若第三方侵犯我司作品著作权或视频中涉及相关著作权,我司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或协助被侵权作者进行维权,投资有风险,加盟需谨慎《免责声明》
本站为会员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由于更新时间等问题,可能存在信息错误的情况,本站不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请以品牌企业官网信息为准。如有侵权、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本站不生产产品,不提供产品销售服务,不对任何人的任何交易承担任何责任,不代理,不招商。本页面内容不代表本站支持投资或购买的观点或意见,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