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是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梳理、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使其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本刊将陆续刊发文化学者张习武“陶瓷文化新说”系列专题文章,以飨读者。
自人类诞生以来,没有任何一项发明创造能够像陶瓷一样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全过程,并且为人类社会创造无限福祉。
陶器发明以后,人类的饮食、生活起居、生产活动的一次大变革开始了。
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催生了饮食文化。
春秋时期,饮食文化已成大观。所谓的“如受太牢之馈”,集牛、羊、猪三牲为一体,食之为盛,可见一斑。这是其一。其二,食之礼仪、规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其三,这一时期的食器如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已在上层社会使用,但应用最广泛的仍然要推陶制器,孔子受“鲁国俭者之食”是明证,而大量的考古发掘所见陶制食器更是明证。
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制食器来看,在2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步入了用陶制食、贮食的阶段。虽然,在陶器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从茹毛饮血逐步进入了熟食时代。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制作食物的方法仍处于原始的脯、晒、烧、烤、炮、炙阶段,不能对食物蒸、煮、烹、炒,更不能醢、脩、腌、酱。所谓的美味佳肴、珍羞美馔还无从谈起。
然而,陶器一旦出现,情况就不一样了。陶制器具虽然不及夏商时期的青铜食器耐火,更不及现代瓷器之精巧便利,但在人类饮食文明的发端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陶器发明后,原始先民由先前的脯、晒、烧、烤、炮、炙等完全干食,开始了使用陶制容器蒸、煮、烹、炒食物的饮食方法。汤食或干湿混食与烧、烤类等食品共同成为人类果腹之物,食品的种类大大丰富了,结构变化了。不仅如此,这种汤食或干湿混食的做法,也便于在食品中加入辅料,更利于发挥制食者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味美的食品逐渐增多,烹调技法日益丰富,饮食文化开始发端。
因陶器所带来的汤类食物的发明,除引发饮食种类和饮食结构的巨大变革之外,还解决了无齿老幼及病残人员咀嚼干食困难的问题。人类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生命周期得以延长。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逐渐出现了醢、脩、腌、酱等工艺,这些工艺延伸了食物的链条,丰富了食物的种类,但这些工艺没有一种可以离开陶器而单独发生或单独存在。它们伴随着盂、碗、钵、罐、盆、豆、盘、簋、釜、釜灶、鬲、甗、鼎等早期陶制食器类器皿的发展而发展。
陶器的容器功能不仅便于制食,也便于盛装饭食。在食物的原始烧烤时期,盛食的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一进入汤食阶段,如无盛装之器,汤食就无从谈起。再者,食品总有暂时吃不完的情况,无存贮器皿,食品很容易腐烂、浪费。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仰韶文化陶釜及陶灶,距今7000年左右。
除去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的人类早期陶制食器外,仰韶、龙山等诸多原始社会文化形态中也都发现有大量烟炱痕迹甚至食物残留的各类陶制食器。这也证明陶在原始先民的饮食活动中、在饮食文化的发端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陶器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人类的饮水、用水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人离不开水,畜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因此,原始先民总是临水而居,世界文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大河两岸。
陶器出现之前,人们饮水十分不便。人类最初是与动物一样趴在地上引颈舔池,之后又学会了双手掬水啜饮,或者借助自然的器物如竹子、芦颈、果壳、树叶等随势就饮。不过,这些饮水方法都得在水源相对丰沛的时节才能行之有效,若遇旱季,或远途行走,或定居生活时,取水、贮水困难的问题就会凸显。早期先民受干渴之苦的窘况远非今人可以想象。陶器出现后,有了像仰韶文化尖底瓶一类的汲水器,又有了大瓮、大罐、大缸、大盆一类的贮水器,人们既可以把水或水器带在身边远足,也可以在居住地把水贮存起来以备缺水之用。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了。由此,一定距离的社会交往、贸易、采摘、土地开垦等便可以进行了。
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仰韶文化尖底瓶,距今7000年左右。
农业生产开始后,陶器成为原始农业灌溉的必备良器。用陶器浇灌庄稼,使得种子的成活率、庄稼的产量大大提高,人们对原始农业的把控度和探索规律的能力大大增强。
《周易辑闻》中记载:“汉阴丈人抱瓮灌畦,蔽漏久而败,不足以受水也。瓮瓶皆陶器,井用瓶,谷用瓮。”这里所说“汉阴丈人抱瓮灌畦”可以从某种角度上帮助我们认识早期陶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早期水类器皿主要有瓶、壶、觚、杯、缸、罐、瓮、盉、鬶等。但实际上直到今日,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使用陶器浇罐庄稼的情况仍然存在。社会发展和事物发展都不是平衡一致的,观今知古,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陶器的出现改善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寝睡质量。
陶器发明前,原始先民夜寝时受溺溲问题的困扰十分严重。冬天寝睡较远处溺溲深受冷冻之罪;而夏天虽可稍稍就远,但过远处又易惊了睡梦!更重要者,于健康男女而言,无论春夏秋冬溺溲问题总还可以将就过去,可若遇老、幼、病、残之类又将如何处置呢?于卧侧便溺,自己和身边之人均难免污秽之苦;于他处便溺则需兴师动众,影响诸多人员。
然而,随着罐、壶、盆、盂等陶器的出现,大便小溺盛于容器之内,诸多问题得到解决。这对于老、弱、病、残、幼生活质量的提高十分紧要。当然,大家都熟悉的溺器——虎子,那已经是很晚时期的东西了。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尹子曾说:“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这是古人对陶的深刻认识。
据传,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对舜有一段考核时期,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派舜“陶于河滨”,舜不负厚望,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使“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由此可见制陶于原始先民的紧要之处。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起讨论
已有1位网友通过“发起讨论”解决了自己对品牌的疑问~温馨提示:网页信息所涉及到的所有物料(包含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人物肖像、舞蹈动作、字体、美术等)皆不作为商业用途使用,平台仅提供浏览观赏并保持“技术中立”,若第三方侵犯我司作品著作权或视频中涉及相关著作权,我司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或协助被侵权作者进行维权,投资有风险,加盟需谨慎《免责声明》
本站为会员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由于更新时间等问题,可能存在信息错误的情况,本站不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请以品牌企业官网信息为准。如有侵权、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本站不生产产品,不提供产品销售服务,不对任何人的任何交易承担任何责任,不代理,不招商。本页面内容不代表本站支持投资或购买的观点或意见,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