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月七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在七夕节的夜晚,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上相见。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而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是七夕中国人吃巧果。
七夕中国人吃巧果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1]
制作方法
1、将面粉、白砂糖、酵母、混合均匀加入牛奶,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团。
2、发酵半小时后,再充分揉匀,排出气泡,搓成长条,切小剂子。
3、模具内撒满面粉,转匀再倒出多余面粉。
4、将小面剂子放入模子内,按压结实。
5、倒扣模具,轻敲,抠出巧果坯。
6、锅置火上小火加热,将生坯从边缘开始逐个摆入,烙至两面上色均匀即可。
7-8、取出,用红线串起来即可。
看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于七夕中国人吃巧果已经有了不小的了解吧。七夕节的活动众多,情侣们会在这一天出门约会,相互表达自己的爱意、互送礼物。没有爱人的也会祈祷自己的爱人可以在这一天降临,总之,七夕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